不久前,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。说西医经过解剖发现,人的体内只有血和肉,根本看不到中医所说的经络,更找不到什么穴位,所以,中医的理论,什么任督二脉啦,丹田啦,统统都是蒙人的。
然后,一帮抱着“科学精神”家伙纷纷留言,大骂中医。
问题是,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,就都是骗人的?
还是以书法为例吧。人们在评价一件作品时,常说气息很好,有书卷气。如果“科学”地分析,气息是什么?是纸的香味还是墨的臭味?难道书法作品会呼吸?明明就是白纸黑字,扯什么淡气息!
然而这样一说,外行就暴露了。
只见树木的人,是没法跟他谈森林的。
只见笔画的人,是没法跟他讲气息的。
余秋雨有句话说得很好:西医是科学,可中医尼玛是哲学。
1
练书法的人,常听别人说,自己也常说这么一句话:书法太难。
书法之难,难在很多地方,比如笔法啊,墨法啊,章法啊,但是最难的,就是你觉得很努力了,很不错了,别人却还是说:好像差点什么。
差点什么呢?据说叫气息。
怎么解决呢?据说要读书。
2
读书有什么用?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,我认为最好的回答来自苏东坡,他说:腹有诗书气自华。
这回答很妙,它既说了读书的用处,又像什么都没说。有时候,理解答案也挺难的,很多人都看过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吧,其中有一段山水庄园暗算侯亮平的戏,三个人唱完智斗,高小琴对侯亮平说: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!这时祁同伟插话说:小琴,他已经回答了。
答案已经公布了,但你还不知道,美女老总高小琴的琴,立马成了对牛弹琴的牛,顺便把阿庆嫂的段位都拉低了。
我写过一句话:女人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外号,小时候是黄毛丫头,结了婚是老娘们儿,上了岁数是老太太。但这些外号从来不会落在林徽因、杨绛这些人的头上,不管她们在哪个年纪,我们都得乖乖叫一句:先生。
她们获得的尊敬来自于她们的气质,而不同凡俗的气质来自于读书。记得有一次我想亲切一点儿,把杨绛说成了老太太,结果立刻有人提醒我:杨绛不是老太太好吗,请叫先生……
年过不惑的林徽因
3
四十年前的天津,曾是一座书法重镇。写字好的人,一抓一大把。
有位叫黄寿昌的先生,七十来岁了,字写得很好,也有不小的名气。但他对自己不满意,便慕名拜访吴玉如先生,带上自己的书法,请求指点,并要拜入门下。吴玉如很痛快,收下了这个比自己小6岁的老学生。
这么老的学生怎么教呢?据说吴玉如只对黄寿昌说了一句话:读书吧。
黄寿昌晚号无求居士,但他听了老师的话,读书了。所以直到现在,天津人都还记得这个故事,以及这位先生。
清代有位学者,在一篇笔记中说:古来学问家虽不工书,其书自有书卷气,故书法以气味为第一,不然但成手技,不足贵也。
这位学者的观点在后世继续得到验证,像陈独秀、梁漱溟、钱钟书等诸多学人,都是“不工书,其书自有书卷气”的楷模。
陈独秀的字
4
那么,练书法的人为什么要读书?
有人说,读书就有学问,用在书法上就不会写错别字,就能下笔成文,等等。说得对,但这是比较浅的层面。
就像看到书家下笔如飞,我们说他生了一只妙手。字是手写的,手的背后才是真正的大BOSS——脑子控制着手,思维左右着手,气质影响着手……
读书的书法人,和不读书的书法人最大的区别是,他们知道进退,知道取舍,知道什么样的字是他要的,什么样的字他不会去写。
进退和取舍,就是格调和品位。
书法人为什么要读书?
因为,字有诗书气自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