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锋,是运笔的一种技法(源自篆籀法)。落笔时笔锋先逆行,然后再转回行笔。如写横画,欲右先左,即下笔时先把笔锋逆推向左,然后再行笔向右。这样的笔画,显得方整,便于做到内含筋骨。为了藏锋铺亳,用逆入的方法,“欲下先上,欲右先左”,以反方向行笔的称“逆锋”。反之,则称“出锋”“露锋”。
在当代书法教育,大量楷书的逆入误导了很多学习者,大家将逆锋入笔视作圭表。其实大可不必,无论藏露都各有所用。
露锋取势,点画多生动而见性;藏锋蓄势,点画多含蓄而生情。唐张怀瓘《六体书论》云:“隶书者……王献之远减于父,锋芒往往直笔而已,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,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。”
《兰亭序》以露锋为主
露锋的美妙,在王羲之《兰亭序》中得到了充分展示,王羲之自己也说:“用尖笔须落锋混 成,无使毫露浮怯,举新笔爽爽若神,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。”(《书论》)因为羲之笔力强劲,入锋使转无所顾忌,露锋更自然。
颜真卿《祭侄稿》露锋为主
逆锋起笔的教育理念误导很多人,晋唐人写字多数露锋。我们举例看看:
1、细审《兰亭序》,罕有真正意义上的逆锋起笔,少见的逆入,原因主要是呼应、接应前字;
2、再观擅长篆籀法的颜真卿,作《祭侄稿》也不逆锋;
3、而“我书意造”的苏东坡的《黄州寒食帖》,则更不该以此死法套之;
4、至于旭素狂草则又怎能提害人的逆锋起笔呢?
苏轼《寒食帖》都是露锋
当然有人一定要用逆锋起笔解读古帖,想来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的。他慢慢的如履薄冰的“摹”古帖,把活活的书法,全部写死,而硬说是尊重古人原帖,我们也只能扼腕而叹了。想当今为何有“书道日衰”的论调,只是书法越来越失去劲健爽捷,多的是枯老霸疯。古风不存,不是人心不古,而是技法不存。
所以,我们不能迷信逆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