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源解说
“㐬”是“毓”、“育”和“流”的本字。㐬,甲骨文(水,产妇的羊水)(倒写的“子”,胎儿降生),表示病胎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。当“㐬”作为单纯字件后,甲骨文再加“女”另造“毓”代替“㐬”,强调妇女生育的含义(有的甲骨文用“母”代替“女”,强调产子为母;有的甲骨文用“人”代替“女”,后简化成“居”);金文再加“水”另造“流”代替“㐬”,表示病胎在母体的羊水中排出体外。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“水”写成,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“㐬”。繁体篆文用“沝”代替“水”。
造字本义:动词,胎儿伴随大量羊水移出母体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“水”写成“三点水”;将篆文字形中的“㐬”写成。古人称正常生产为“毓”,称坏胎病产为“流”。
字形演变
秦 · 李斯 · 唐人摹刻《峄山刻石》
秦 · 石鼓文
元 · 赵孟頫 · 六体千字文
汉 · 曹全碑
汉 · 史晨前后碑
汉 · 张迁碑
晋 · 王羲之 · 东方朔画像赞
晋 · 王献之 · 洛神赋十三行
晋 · 王献之 · 洛神赋十三行
晋 · 王羲之 · 兰亭序
晋 · 王羲之 · 兰亭序
晋 · 王献之 · 相过帖
隋 · 智永 · 真草千字文
唐 · 孙过庭 · 书谱
唐 · 唐人 · 月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