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源解说

重,甲骨文

(人,旅者)
(束,是“東”的简写,行囊),表示旅人背负行囊旅行。有的甲骨文
将左右结构写成混合结构,像行囊
落在了旅人
的脚跟位置,强调脚跟所感受到的行囊的下沉份量。金文
画出了旅人
和行囊
之间的背带
,画出了脚板
,强调行囊对脚板的作用力。金文
基本承续金文字形
。有的金文
加“土”
,表示背负装土的筐子,双脚感受到的负担大。篆文
承续金文字形。

造字本义:动词,肩扛背驮的沉甸甸的行囊。隶化后楷书
将篆文字形中“人”
和“東”
构成的
简化成
,将篆文字形中的
写成
,导致“人”形、“東”形消失。
字形演变

清 · 吴昌硕 · 篆书五言诗卷

元 · 赵孟頫 · 六体千字文

元 · 赵孟頫 · 六体千字文

汉 · 华山庙碑

汉 · 史晨前后碑

汉 · 乙瑛碑

南北朝 · 瘗鹤铭

隋 · 智永 · 真草千字文

晋 · 王羲之 · 黄庭经

晋 · 王羲之 · 慰情帖

晋 · 王献之 · 余杭帖

晋 · 王羲之 · 旦反帖

晋 · 王羲之 · 上虞帖

晋 · 王献之 · 近与铁石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