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源解说

支,籀文

(“竹”的上下结构写法,像断开的竹子)
(又,抓),表示从整根竹子中截取一段作为拄杖。竹子由于其空心的结构,而产生重量轻、韧性强的特点,适宜作山野路途的临时柱杖,撑持身体,平衡重心,以减轻崎岖山路上上下下时的腰膝负担。

造字本义:动词,山路旅行者用竹杖撑持身体,平衡重心。篆文
省去籀文字形
中下端的半个“竹”
。隶书
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半个“竹”
写成“十”
。当“支”的“竹杖、竹条”义项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木”另造“枝”代替。
字形演变

清 · 赵之谦 · 铙歌册

唐 · 颜真卿 · 东方画赞碑

唐 · 颜真卿 · 颜家庙碑

晋 · 王羲之 · 金刚经

晋 · 王羲之 · 普觉国师碑

宋 · 黄庭坚 · 史翊正墓志铭

宋 · 米芾 · 珊瑚帖

宋 · 米芾 · 蜀素帖

宋 · 张即之 · 汪氏报本庵记

明 · 宋克 · 唐人歌

宋 · 蔡襄 · 入春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