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龝”和“秌”是“?”的异体字;而“秋”是“秌”的异体字。?,甲骨文是象形字,字形像侧视的昆虫,侧影突出了蟋蟀的两根长须、椎头尖嘴、轻捷长足、宽大腹部、透明薄翼。有的甲骨文加“火”而写成会义字:(像蟋蟀的昆虫)(火,借代烧火做饭的灶台),表示天气转凉之后,喜欢藏身于灶台带有余温的缝隙中的蟋蟀。籀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须写成“禾”,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蟋蟀躯干写成“龟”,将甲骨文字形中的“火”写成。至此,字形由甲骨文的演变成籀文的,面目全非。篆文异体字“秌”省去籀文字形中的“龟”,将籀文字形中上下结构的写成左“火”、右“禾”的“秌”。隶化后楷书异体字“秋”将篆文字形的左“火”右“禾”结构,调整成左“禾”右“火”。
造字本义:名词,天气转凉、蟋蟀啁鸣的季节。“?”的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“禾”写成,将籀文字形中的“龟”写成,将籀文字形中的“火”写成“四点底”。楷书异体字“龝”省去“四点底”。古籍多以“秋”代替“?”、“龝”和“秌”。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,总结出天人合一、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: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。古籍有时假借“秋”代替“鞦”。《汉字简化方案》用“秋”合并代替“鞦”。
附一 文言版《説文解字》:
秌,禾穀孰也。从禾,省聲。,籒文不省。
附二 白话版《说文解字》:
秌,百谷成熟。字形采用“禾”作边旁,用省略了“龟”的作声旁。,籒文写法不省“龟”。
甲骨文
商 · 殷墟甲骨文
小篆
唐 · 李阳冰 · 城隍庙碑
清 · 赵之谦 · 许氏说文叙
清 · 邓石如 · 篆书千字文
简牍
汉 · 孔家坡前汉简
汉 · 马圈湾前汉简
汉 · 额济纳居延后汉简-死驹劾状
隶书
汉 · 乙瑛碑
汉 · 石门颂
清 · 金农 · 咏陈文贞公读书处诗幅
清 · 伊秉绶 · 隶书横幅
草书
晋 · 王羲之 · 秋月帖
晋 · 王献之 · 中秋帖
唐 · 怀素 · 草书千字文
唐 · 孙过庭 · 书谱
明 · 祝允明 · 自书诗帖
楷书
隋 · 智永 · 真草千字文
唐 · 欧阳询 · 李誉墓志
唐 · 颜真卿 · 多宝塔碑
元 · 赵孟頫 · 张总管墓志铭卷
行书
唐 · 杜牧 · 张好好诗
宋 · 苏轼 · 黄州寒食诗帖
宋 · 黄庭坚 · 刘明仲墨竹赋
宋 · 米芾 · 蜀素帖
明 · 董其昌 · 白羽扇赋